小時候,孩子們常說:媽,我渴了。媽,我餓了。媽,我衣服呢?媽,買好吃的了嗎?而跟爸爸永遠就一句話:爸,我媽呢?上大學時,給父親打電話多了一句,“爸,我沒錢了。”
  現在常年漂泊在外的你,偶爾打電話回家,如果是父親接的,會怎麼說呢?
  直接型
  杜先生,27歲
  “爸!我媽呢?”
  27歲的杜先生在西安工作生活,父母都在寶雞老家。杜先生特別想家時,會給母親打電話。“嘟嘟……”幾聲過後母親並沒有接。無奈杜先生又搜了一下父親的電話,嘟了一聲就接通了。
  “喂,爸。”“喂,兒子。”
  “我媽呢?電話打不通!”“……”
  放下電話父親暗自垂淚:“孩子啊,老爸也是陪你到大的,你小時逛公園騎在脖子上,有時撒尿撒到背上也不嫌,愛你不比你媽少,為啥你不能多和爸聊聊呢?”
  杜 先生說,自他有記憶起,就是媽媽主外爸爸主內,媽媽性格外向爸爸不愛吭聲。所以回到家就去找媽媽了。工作後家裡來電話也是媽媽主講,父親旁聽,久而久之也就習慣有啥事兒都和媽媽說。“雖然知道爸爸也在一旁聽,也知道爸爸很想念我,但每次和爸爸一通話我就不知道該說啥了。”杜先生說。
  積極型
  毛女士,25歲
  不要吝嗇對老爸的愛
  25歲的毛女士是家裡的獨生女,她畢業後一人在外地工作。
  “上大學那會和爸爸講電話不知道要說什麼,那會兒覺得老爸好像也不在乎我說了啥,每次都是和媽媽大聊特聊。”毛女士說,“工作後,有一次我媽錯把我和她的QQ聊天記錄發到我的對話框里,我才知道每次爸爸都會讓媽媽把和我的所有聊天內容都要複述給他。那晚我反思了很久,第二天就建了個QQ群,只有我和爸爸媽媽,以後我和媽媽有什麼都會在群里說。”
  知道爸爸喜歡政治和體育話題,所以毛女士每次回家都主動和爸爸聊這些,有什麼事情給老媽說完之後立刻再和老爸聊一會兒。現在和爸爸在一起就沒以前那麼尷尬了。
  間接型
  32歲,王先生
  三句話就把老爸應付了
  “爸,你好!”
  “你好!”
  “爸,你最近身體咋樣?”
  “挺好的,你身體咋樣?”
  “我也挺好的,爸,問你個事兒,我媽在不?”
  “……在呢,我給你叫去。”“這就是我和我爸打電話的基本模式。”家住城南的王先生說。
  32歲的王先生說,其實現在隨著自己孩子的出生,他也體會到父親的不容易,所以現在他會有意多與父親寒暄幾句,和父親探討一些養生的話題。可這一請教事情又來了,父親特別認真地將平時看電視整理的養生筆記交給他,並且附贈自刻光盤兩張,說光盤上的東西都是精心從節目中挑選出來的,下次回家時還要交流看光盤的心得。
  “我爸對我說的所有事都特別認真,有時會讓我覺得和他交談有負擔,很沉重,所以就會不自覺減少和他交流的機會。”王先生說。
  記者說
  父愛無言 替愛發聲
  最近《爸爸去哪兒》的熱播,讓很多人想起父親深沉的愛。很多網友表示回去也要犒勞一下老爸。
  網友@幸福線:每次回家如果爸爸不在家似乎很正常,但如果媽媽不在家就會問:“爸,我媽呢?”這對爸爸太不公平。所以下定決心這個冬天一定給老爸買件皮夾克。
  快過年了,回家給老媽撒嬌時,別忘記在旁邊插不上話的老爸,他渴望瞭解你,想讓你也註意一下他。不妨多和爸爸聊兩句,讓他也能感受到來自子女的愛。
  父愛無言,讓我們一起替愛發聲。
  社區記者鄭唯舒   (原標題:“爸,我媽呢?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15enfjx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